您好!欢迎光临大得利制药有限公司!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以人为本    专心做好药 People oriented to concentrate on good medicine
服务热线 0931-8509589
1600_225px;
新闻动态
News
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动态
中医药智慧中的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
日期:2025-11-21 来源:本文由AI助手生成 作者:本文由AI助手生成 【打印】

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中医药不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使命,更蕴含着顺应自然、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。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,源自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四气调神大论”,凝聚了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。它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法,更是一种积极、健康、智慧的生活方式,指引我们在四季更迭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与活力。

春生夏长,阳气升发。春夏之际,阳光渐盛,万物蓬勃生长,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之势向外发散。此时养生的核心在于“养阳”,即顺应阳气的生发与旺盛,助其通畅运行,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在起居上,宜早睡早起,顺应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,多进行户外活动,如慢跑、散步、太极等,以促进气血流通,增强正气。饮食方面,可适当多食温补阳气的食物,如生姜、葱白、韭菜、红枣等,有助于温中散寒、助阳升发。同时,应注意避免过度贪凉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冷饮不宜过量,以防寒邪侵袭,损伤阳气,影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。

秋收冬藏,阴气渐盛。进入秋冬季节,气候转凉,自然界进入收敛与闭藏的阶段,人体也应随之调整,进入“养阴”阶段。此时养生重在滋养阴液,润燥护津,以滋养五脏,特别是肺、肾。生活上应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,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与休养。饮食宜以甘润、滋阴为主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雪梨、枸杞、黑芝麻、山药等,可熬粥、炖汤,既滋养又温和。同时,应减少辛辣燥热食物的摄入,防止耗伤津液。室内环境可适当加湿,避免干燥引发咳嗽、皮肤干裂等问题。情志上保持平和,避免过度思虑与情绪波动,有助于阴气的内守与涵养。
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并非简单的季节性调理,而是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智慧。中医认为,阴阳互根互用,阳气的充沛依赖于阴精的滋养,而阴液的生成也离不开阳气的推动。因此,春夏养阳,是为了秋冬有“藏”的资本;秋冬养阴,是为了来年春夏有“发”的根基。这种顺应自然节律的调养方式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,也彰显了中医药“治未病”的前瞻理念——预防优于治疗,调养胜于干预。

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:熬夜、压力大、饮食不规律、情绪波动频繁,导致阴阳失衡,出现疲劳、失眠、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而回归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之道,正是对身心的一次温柔修复。它不追求速效,也不依赖外物,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调整,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唤醒身体的自愈能力。

中医药的智慧,从来不只是应对疾病,更是引领人们走向健康、平和、有质量的生活。在春日的晨光中舒展筋骨,在夏日的绿荫下静心纳凉,在秋夜的微风中品一杯润燥汤饮,在冬日的暖室里安神养息——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,正是养生的真谛。

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,拥抱四季的变化,践行这份来自古老文明的健康智慧。顺应四时,调养有道,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,在阴阳调和中,活出健康、从容与生命力。这不仅是一种养生方式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。(本文由AI助手生成)

Copyrights 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大得利制药 陇ICP备05004876号备案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467号
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